您好,欢迎光临新乡市第十中学官网
咨询电话 :0373-5082108   |  官方公众号   |  移动端二维码
新乡市第十中学
新乡市第十中学
新乡市第十中学

柔性情感管理,支撑学校硬实力发展!

发布时间:2021-02-23 浏览:2090次

  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

  示范校、特色校的评估认定

  是省教育厅实施的一项

 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能力提升工程

  包括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(含民办)

  小学、初中、完全中学初中部

  以及九年一贯制学校

  从长远看

  这是每所学校发展的必经阶段

  也是每所学校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

  在创建中除了对照评估指标体系

  各示范校的做法也是很好的借鉴

  今天,让我们走进

  新乡市第十中学

  01

  校长感言

  1

  新乡市第十中学校长孙玉美:

  阳光育人

  多元发展

  挖掘每个师生的潜能

  成就每个师生的未来

  02

  现场展示

  孙玉美现场展示学校标准化管理工作

  03

  创建侧记

  新乡市第十中学是一所建校于1958年的初中传统名校,占地面积近100亩,目前在校学生2500余人,在职教职工207人。图片2010年开始,新乡十中率先承担起了新乡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。特别是2014年成立的以新乡十中为核心、新乡市第四中学为北校区、新乡市第十八中学为东校区的“一校三区”联盟体,成效显著,成为新乡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典范。

 2

  阳光育人

  促进学生多元成长

  “阳光育人,多元发展”是学校的办学理念,是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支撑下逐步形成并确定的,是几代十中人在长期教育实践的探索和觉悟中升华凝练的,更是学校不断求索的办学特色和持续积淀的学校文化。

 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,十中人用智慧和执着潜心研究教育,发现并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,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质智能倾向,致力于开发学生潜能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自己。

  3

  阳光育人,其内涵是把学校打造成充满理想和热情的殿堂,使师生迸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,努力营造阳光和谐校园,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乐土、学生成长的乐园,把学校建设成全社会最温暖、最文明、最美丽的地方,以校园之美陶冶师生之情,以科学之理点亮师生之心,以教师之德培育学生之品性。

  4

  多元发展,其目的是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多元发展的舞台,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成长的一片天空。学校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,关注师生强势智慧发展,充分激发并挖掘每个师生的潜能,充分舒展并张扬每个师生的个性,助力每个师生的成长和成功,从而实现为师生的生命质量负责、为师生的终身发展奠基,实现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宏伟办学目标。

 5

  柔性情感管理

  支撑学校硬实力发展

  多年来,学校坚持依法治校、科学管理,把建章立制和人本精神相结合,形成了具有十中特色的管理理念——以柔性情感管理支撑学校硬实力发展。

  6

  价值引领——学校管理团队躬耕不辍,无私奉献。

  无论是政治学习、教育科研、家庭走访、志愿服务,还是疫情防控,学校领导班子总是走在最前面。

  7

  2014年,学校响应政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,动员部分中层干部、名师团队到薄弱学校新乡十八中进行无偿帮扶。当时的十八中教师平均年龄46岁、全校不足150名学生、只有2台旧电脑、没有一间功能室。3年后,这所学校发展成为有近千名学生,功能教室齐全、办公设施先进的热点学校。

  彼此共情——学校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、宽容、理解和关爱。

  在教师遇到专业成长、子女入园入学、生病住院等困难时,学校都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和支持,并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,调研一线甘苦,了解一线学情,达成上下一心、师生和谐、家校共进的彼此共情。

  8

  个性修为——学校注重教师的内功修炼,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。

  学校与新华书店联手建成新乡市第一家校园书店“十中尚书房”、第一批校园漂流书屋,有可供广大师生阅读的流动书籍近万册。成立新乡市第一个教师读书会,曾邀请林清玄、梁晓声、杨红樱等名家走进校园;组织捐建山区阳光书吧、爱心义卖、到福利院定期服务等公益活动;开展手工制作、瑜伽、合唱、烘焙等教师社团活动。以上举措丰富了教师生活,奉献了教师真爱,愉悦了教师内心,提升了学校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品质。

  搭建平台——学校持续开展多维度多层面的继续教育工程。

 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、西南大学、苏州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,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、深圳外国语中学等全国知名学校跟岗培训,依托校、市、省三级名师工作室建立教师梯队攀升体系,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台,构建基础类、实践类、拓展类多元课程体系,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搭台,让每一位师生都收获幸福。

  学校形象展示

  04

  未来规划

  未来,学校将继续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、多元智能化课程建设及设施建设,完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平台,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改革,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创新发展步伐,力求学校教育信息化向移动化、数据化、智能化方向发展。

  同时,学校继续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,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,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
相关内容